Print ISSN:2709-9105
EuroPCR 2025丨涂圣贤教授:多模态影像融合生理学评估,建立生理学评估的全流程管理链 2025年05月24日 00:00 133
*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当地时间2025年5月20日-23日,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EuroPCR 2025)在巴黎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团队带来多项生理学领域研究及报告,向全球心血管介入医师介绍了当前生理学评估的最新进展。主会场展示的全球首例冠脉CT与导管室造影实时融合技术指导下的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手术直播,更是彰显出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会议期间,POCKETIN特邀涂圣贤教授接受专访,分享当前生理学评估领域的最新进展,展望生理学评估全流程管理的未来发展。

POCKETIN:本次您受邀参加EuroPCR,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次演讲的内容有哪些?

涂圣贤教授:今年参加EuroPCR主要与全球同道分享了4个报告。第一个报告关注的是径向壁应变(RWS)与OCT识别的易损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二者对病变的长期预测价值如何。第二个报告关注CT-μFR技术,我们团队与华东医院曲新凯主任此前共同完成了CAREER研究,并于EuroPCR 2024期间公布了主要终点结果,主要评价CT-μFR技术诊断的准确度;今年在会上报告的内容则以临床终点分析该技术的预测作用,以评价其对临床决策的意义。第三个报告与IVUS相关,是在王建安院士与我们团队开展的FLAVOUR研究中,将IVUS与μFR相结合,得到IVUS-μFR这样一个新参数,评价术后IVUS-μFR对三年靶血管失败率的预测价值。第四个报告则主要介绍了AI在冠心病精准决策的全流程中的价值,以及当前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

POCKETIN:随着FFR、QFR、μFR等生理学工具的不断完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全球生理学评估领域正进入全新阶段。当前全球范围内生理学评估有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涂圣贤教授:近年来我们比较大的进展便是新一代QFR,即μFR,单体位造影即可计算出QFR。由王建安院士牵头开展,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FLAVOUR研究结果也显示,μFR技术不仅简便,同时达到了与IVUS同样的临床效果。同时我们与其他国际中心的合作分析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循证医学证据。

其次,多模态影像学工具的扩展,例如刚刚提到的CT-μFR,在CAREER研究中发现,利用该技术可以使40%的患者不用再接受冠脉造影,可以极大的节省医疗资源,成为导管室的看门人。同时通过CT得到的斑块信息,还可以用于预测残余病变相关严重事件。

第三,在手术优化方面,传统腔内影像学工具对于复杂病变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只能观察到支架扩张、贴壁情况,并不能明确残余缺血及功能学指标。因此,在传统腔内影像学工具的基础上,加入μFR技术,能够同时得到支架植入情况和血管远端的功能学指标。在分析FLAVOUR研究数据中也发现,IVUS-μFR可以有效预测三年靶血管失败。

总而言之,目前我们正努力把功能学扩展到冠心病诊疗全流程中,从进入导管室之前开始,到术中优化,以及术后评估,建立起冠心病患者生理学评估的全流程链。

审批编号:MT-4623aa9862b54a25afc5a69b46284c85 如发现文内有误或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