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如期于美国芝加哥隆重举行,在大会的特色临床研究专场上,Bradley Petek教授在会议中公布了MACRO研究结果。

MACRO研究作为一项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索个性化指导干预对心脏康复(CR)的参与度及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为老年医学与心脏康复领域提供了重要循证证据。研究设计具有显著创新性:其一,整合医学、功能、社会心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并基于患者偏好灵活选择CR模式(居家、医院或混合),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策略;其二,依托自我决定理论构建的指导干预方案,通过目标设定、进展追踪和动机强化,试图破解老年患者CR参与率低的难题。然而,研究未能在主要终点(3个月AM-PAC-CAT基本活动能力)及CR参与度上显示显著获益,整体效果与常规护理组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可能受多重因素影响:老年受试者普遍存在合并症多,单一行为干预难以全面应对;此外,CR参与率在两组均较低,提示传统CR模式对老年人群的普适性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亚组分析揭示了显著的“剂量效应”——完成11-12次指导随访的高依从性患者,其3个月AM-PAC-CAT和杜克活动指数显著改善,且效果持续至12个月。这一发现为精准分层干预提供了依据:针对高意愿或处于“行动准备期”的患者强化指导支持,可优化资源利用。同时,研究暴露的实施异质性(如不同研究中心效果差异)提示需进一步探索地域文化、执行依从性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从临床实践看,MACRO研究启示需突破传统CR框架:一方面,可探索远程监测、家庭智能设备等技术支持居家CR,提升普及性;另一方面,应联合营养、心理及社会服务构建多学科干预网络,尤其针对合并衰弱、抑郁的高危老年群体。未来需深入研究干预的核心作用机制(如目标设定与社会支持权重),并开展适应性试验设计,动态匹配患者需求与干预强度。尽管未达主要终点,MACRO研究为老年CR优化提供了关键方向——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融合精准医疗、技术赋能与跨学科协作,或将成为破局之道。
研究背景
老年人群(≥70岁)因生理机能衰退、多病共存(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衰弱综合征及心理社会风险状态(包括抑郁状态、社会孤立等)等因素,在经历心血管疾病(CVD)急性事件后常面临多重健康挑战。此类患者不仅易出现躯体功能状态恶化(如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肌肉衰退等),更伴随着生活质量显著降低、院内获得性失能风险增加以及30天再入院率升高等不良预后。尽管循证医学已证实CR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明确价值,但由于传统CR标准化方案并不能满足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导致该群体参与CR的比例持续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一临床困境,MACRO研究提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指导干预策略,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效果。该干预模型具备四大核心要素:首先,建立涵盖医疗维度(心血管风险分层)、功能维度(IADL评估)及心理社会维度(PHQ-9抑郁筛查)的多维度综合评估体系;其次,运用动机性访谈技术将CR训练目标与患者个体化生活诉求(如恢复独立购物能力、重建社交网络)进行深度联结,从而激活内在行为改变动机;第三,依据患者功能状态、居住环境及照护资源差异,提供机构化CR、居家远程监护CR及混合模式的三级选择路径;最后,采用计算机计算自适应版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Measure for Post-Acute Car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AM-PAC CAT,图1)结合三轴加速度计监测,构建动态可视化功能轨迹追踪系统,实现精准化康复进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