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9日至31日,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举办的心血管领域盛会——ACC.25学术会议在美国芝加哥隆重举行。在特色临床研究V专场上,来自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敦Gagnon心血管研究所Philippe Genereux教授公布了EARLY TAVR试验的亚组研究结果,通过对比早期干预与延迟手术策略,评估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获益及风险差异。

EARLY TAVR试验首次针对无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比较早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与临床监测后延迟AVR的结局差异,为无症状重度AS的管理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比较早期TAVR与临床监测后延迟TAVR(包括因急性瓣膜综合征被迫紧急干预的亚组)的术后2年结局,延迟TAVR组全因死亡、卒中或心力衰竭(HF)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显著升高,且延迟组中40%因急性瓣膜综合征紧急干预的患者预后更差,卒中风险尤为突出。这一发现挑战了现行指南对无症状患者“观察等待”的保守策略,提示早期干预可能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尤其在疾病快速进展或存在隐匿性血流动力学损害的患者中更具临床价值。
研究设计层面,其优势在于基于随机对照试验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延迟干预策略中需紧急手术的高危亚组特征。复合终点的选择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而卒中风险的独立分析进一步提示延迟干预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潜在关联。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2年随访时间不足以评估TAVR瓣膜的长期耐久性及迟发性并发症(如瓣周漏、传导阻滞),仍需要更长时间随访。研究人群以低危患者为主,结论是否可推广至高龄、多合并症高危人群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未纳入生物标志物及动态影像学参数,限制了精准风险分层及个体化干预时机的决策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无症状AS患者的决策需更注重动态风险评估与多维度指标整合。尽管早期TAVR可降低短期复合终点风险,但需权衡患者年龄、预期寿命、瓣膜耐久性及潜在手术风险。对于解剖条件适宜、预期寿命较长且存在疾病快速进展证据(如极重度狭窄、左心室应变异常)的患者,早期干预可能更具获益;若选择延迟策略,需建立严密监测体系,缩短评估间隔,并优先识别易进展为急性事件的高危亚群(如高钙化负荷、跨瓣压差陡增者)。此外,患者教育及共同决策至关重要,需充分告知“观察等待”策略中潜在的紧急手术风险及早期干预的远期不确定性。
无症状AS的干预时机仍需更多循证证据支持,研究需延长随访至5年以上,明确早期TAVR对瓣膜耐久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开发整合临床、影像及分子标志物的预测模型,以识别获益亚组;探索可回收/可扩展瓣膜技术,应对二次干预需求;同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EARLY TAVR亚组分析推动无症状AS管理向主动风险评估转变,未来需通过精细化分层、技术创新及长期数据积累,进一步优化干预时机,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背景
AS作为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其病理进程以瓣膜钙化及进行性狭窄为特征,可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显著增加,最终引发HF、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对于无症状的重度AS患者,尽管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其自然病程仍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快速进展为有症状或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手段。TAVR凭借其微创优势,已成为外科高危或禁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并逐步向中低危患者拓展。